【新手父母必看】音樂律動教學攻略!(下) 1 至 2 歲幼兒發展階段

幼兒發展階段:約 13 至 18 個月
1.    欣賞古典音樂  啟發想像力

很多爸爸媽媽知道古典音樂對寶寶腦部發展有正面幫助,但未必懂得運用不同樂章,來引導他們發揮創意和想像力。

  • 法國作曲家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的《動物嘉年華》(Carnivals of the animals)用音樂描繪了13種動物的特性,爸爸媽媽可跟寶寶一起細聽和想像!當中〈獅子〉、〈野馬〉、〈袋鼠〉和〈鳥〉的篇章比較容易讓寶寶想像當中的情境,例如描述萬獸之王獅子行進時,會有行軍節奏及模擬吼叫聲;描述野馬奔馳時,琴音一氣呵成;描述袋鼠出場時,由低至高的音調讓人聯想到牠在跳躍,然後停頓喘息;描述鳥兒飛翔時,長笛模擬了牠愉快的叫聲。
  • 爸爸媽媽也可運用Oxford Path的《Noisy Farm》 圖書,讓寶寶一邊聆聽故事歌曲,一邊觸摸書中動物身上不同觸感的物料,引導寶寶認識動物的名字與叫聲。透過這種通感訓練,開啟寶寶想像力的大門!

Noisy Farm歌詞 節錄:
The little mouse says, ‘Eek! Eek!’
The big cow says, ‘Moo! Moo!’
The fat hen says, ‘Clunk! Cluck!’
The thin duck says, ‘Quack Quack!’

2.    利用不同拍子的樂曲  發展數學概念
常言道:「音樂是數學的語言。」寶寶聽音樂的同時,也能發展數學概念!

  • 爸爸媽媽可以一邊播放不同拍子的樂曲,一邊引導寶寶用手指隨拍子畫出圖形,發展三角形和正方形等概念,例如巴哈(J.S.Bach)的《G大調小步舞曲》(Minuet in G major)是著名的三拍子樂章;貝多芬(Beethoven)的《快樂頌》(Ode to joy)則是四拍子。
  • 爸爸媽媽也可透過音樂和圖像/物品,幫助寶寶掌握大小、高低的概念。例如:當聽到音樂大聲時,向寶寶展示大圓形色塊,聽到小聲時,展示小圓形色塊;當聽到高音時,把積木疊高,聽到低音時,就拿走一些積木降低高度。

幼兒發展階段:約 19 至 24 個月
1.    配合舞蹈 提升多元智能

寶寶隨着音樂舞動身體,除了能感受音樂的美好之餘,還能有效提升不同智能。例如:舞蹈能訓練大小肌肉及協調身體各部位的能力,提升肢體動覺智能;跟着節奏起舞和牢記舞步能訓練專注力和記憶力,有助發展語文和數理邏輯智能;集體舞蹈講求合作,有助發展人際智能。

  • Oxford Path《Chant and Sing Along 童謠唱遊冊》收錄了 36 首經典童謠,還提供了相關的音樂律動指引,爸爸媽媽可配合字詞卡等組件,與寶寶創作不同的唱遊遊戲或舞蹈,提升寶寶的多元智能。

2.    感受音樂  學習表達不同情緒
音樂是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爸爸媽媽可與寶寶一同聆聽不同風格的音樂,引導他感受當中的情感,藉此幫助寶寶認識及表達不同的情緒。

  • 韋華第(Vivaldi)的《四季》(Four Seasons)、貝多芬(Beethoven)的《月光奏鳴曲》(Moonlight Sonata)、蕭邦(Chopin)的《雨滴》(Raindrop),各展現出不同的情感,爸爸媽媽可以跟寶寶一邊聆聽,一邊發揮想像力,按着旋律表達的情感輪流創作故事或繪畫圖畫。這個音樂遊戲還有助建立深厚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