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全感是父母培養出來的

鄭美芳博士
台灣康寧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助理教授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課程與教學博士
台灣諮商心理師
更多有關此專家的分享

  孩子常常會黏着主要照顧者,如果找不到爸爸媽媽,就會焦慮哭泣,表現出與照顧者的「分離焦慮」。但是,幼兒園老師或保母也會發現,在家長離開後再返回,孩子對家長的回應可能各異其趣。

  大多數的孩子在家長再度出現時,會表現出非常開心的舉動,可能會遠遠跑過來跟媽媽抱抱撒嬌,不一會兒就能繼續跟其他孩子一起玩。學者們稱這種為「安全依附」的孩子。

  有些孩子則是屬於「不安全依附」的類型。比方說,他們看到媽媽回來,雖然會迎接媽媽,表現出渴望看到媽媽,希望她回來的行為,但會一邊哭泣、一邊拍打媽媽,表現出愛怒交織的矛盾情緒,這種是屬於「矛盾型的不安全依附」。有些孩子在媽媽離開時,雖然焦慮,但情緒強度不高,哭兩聲也就沒事了。當媽媽回來後,也只是看看媽媽,表現平淡冷漠,這種是屬於「冷漠型的不安全依附」。此外,還有極少數的幼兒是混雜了「矛盾」與「冷漠」的行為,時而愛怒交織,時而冷漠逃避,這種就稱為「紊亂型的不安全依附」。

  為甚麼孩子會有這麼不同的表現呢?這個問題引起不少學者的好奇與研究。目前的研究結果認為,照顧者的教養方式與孩子的依附類型息息相關。簡單來說,就是孩子的依附類型是照顧者培養出來的。

  如果父母能時刻關注孩子的感受,立即做出正確的判斷,並給予適切的回應,例如:當孩子哭泣,照顧者如能立即檢查並判斷是因為尿布濕、肚子餓、生病、想撒嬌、睏倦還是其他原因,然後提供適切的照顧,滿足其需要,便能培養孩子對照顧者和外界的信心,同時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及對自身價值的認同,成為「安全依附型」的孩子。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照顧行為不一致,便會培養出「不安全依附――矛盾型」的孩子。比方說,父母在心情好時,就對孩子又親又抱,照顧得無微不至;但當心情不好時,便對孩子不理不睬,孩子哭泣也得不到回應,甚至還責罵孩子。這種不一致的行為,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很容易培養出愛怒交織、情緒矛盾的孩子。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需要表現冷淡或過度熱心,便會培養出另一種「不安全依附――冷漠型」的孩子來。父母若不回應孩子的需要,孩子得不到適切的照顧,自然對照顧者沒多大期待,照顧者存在與否,對他們而言並無太大差異,所以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何此類型的孩子對照顧者離開或回來時的表現都很冷淡。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當父母對孩子的需要表現得太過熱心,回應過度時,會超出孩子能承受的範圍,引致孩子逃避的行為,這是做父母不可不慎的。

  簡言之,我們期待孩子能在安全、有愛、值得信任的世界中生活,健康快樂地成長,當中的關鍵便是我們自己 (照顧者),倘若我們能時刻關注孩子的需要,提供適切的回應,便能培養出具有安全依附感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