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良好的做功課習慣 (一)

  朋友中有幾位家長,他們的小朋友今年都升小一。自九月開學至今,不少都苦不堪言,常常大吐苦水,異口同聲地慨歎:「這個年代當小學家長真不容易。」小學全日制及多元的課外活動令小朋友放學後做功課的時間大大減少,現今小學的功課量既多且深,加上雙職家長要放工後才能督促孩子做功課,由於時間緊迫,令功課頓成了親子角力的戰場。

  朋友羨慕我家孩子會自動自覺地做好功課。我家大兒子已升中,不但科目多,而且內容深,範疇又廣,功課排山倒海而來;二兒子讀高小,為準備呈分試亦忙個不停,但我從來不用為他們的功課而煩惱。有人認為我幸運,但其實自幼培養孩子良好的做功課態度與習慣,才是免除煩惱的重點。良好的做功課態度與習慣,其實早在孩子幼兒時期已經建立,到小學時便可見成效。

  我家女兒是幼稚園高班生,現上半日班,每天放學後第一時間便是做好功課、檢查和收拾書包。我相信她已經為上小學做好準備。箇中的奧妙是準備功夫要從「幼」做起。究竟家長如何趁着孩子年幼做起?本篇分享其中兩個重點: 家長要先調節自己的心態及建立孩子的滿足感開始。

     1. 正面看待「功課」

首先,家長要相信孩子的本質是愛學習、願意嘗試。家長先要正面看待功課,不要視它為洪水猛獸,也不要在言談間灌輸「功課是苦差」的觀念給孩子。我曾經見過有家長不停地在孩子面前埋怨和批評老師過份地給予孩子太多功課。「功課』這詞語,在不知不覺間變成了一個負面詞,甚至是一種「懲罰」。孩子在耳濡目染下,一開始已經討厭功課這回事。記得我孩子還年幼時,常說做功課是「大孩子」的事,讓他們產生期盼。其實每個孩子都經歷過自我肯定能力的階段——「期望自己能夠做大人的事」。家長應趁着孩子2-3歲的階段,先灌輸這正面的觀念。當孩子入學真正要面對功課時,相信會有更好的開始。

         2. 從簡單建立滿足感開始

其實幼稚園一般已經有簡單的功課,而幼兒班或低班早期的功課,不外乎是塗鴉、簡單畫線、填色、看圖圈選、貼貼紙等。不少幼兒視這類功課為好玩的遊戲,完成後亦給他們帶來滿足感。因此,在早期給予幼兒功課時,必須要顧及他們的能力,不妨淺一點、靈活一點、變化多一點,讓他們有滿足感。對!其實功課可以由家長安排設計的。我家孩子在入學前已經做過不少「功課」,這並不是怪獸式催谷型的抄寫串字功課,反而是淺易,但能提升孩子完成後滿足感的學習活動。不一定是紙筆形式的功課,家長與孩子一起數數物件、配對物件、做小手工,也可以是功課的一種呢!

  下回再談其他建立良好做功課習慣的小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