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

鄭美芳博士
台灣康寧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助理教授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課程與教學博士
台灣諮商心理師
更多有關此專家的分享

  幼兒園老師或托育中心褓姆都知道,每年新生入園時,都會經歷好一陣子新生適應的階段。尤其是當爸媽送孩子到園所,跟孩子道別時,常會出現孩子嚎啕大哭,不讓爸爸媽媽離開的場景。許多父母也因為孩子的情緒反應而擔心不已,不忍離去。煩惱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前一篇文章已經說明,一般而言,孩子到六、七個月就會開始認主要照顧者(通常是媽媽)。這顯示他與媽媽之間已經建立的情感依附,會黏媽媽、也會隨時注意媽媽的行蹤,沒見着媽媽便會不安、哭泣、焦慮;學者稱後者,媽媽離開時的反應現象為「分離焦慮」。另外,隨之而來的,就是怕生,看到陌生人會躲避害怕,所以有些媽媽反應說:「我的孩子都不給別人抱,還會撇過頭去表示拒絕」、「我的寶寶反應更強,如果隔壁阿姨要抱他,他就直接哭了」。這個現象便稱之為「陌生人焦慮」。「分離焦慮」與「陌生人焦慮」都是在孩子與媽媽建立情感依附後常見的焦慮反應。而且,這些現象還會延續到四、五歲,這亦是孩子入幼兒園後幼班老師主要要處理的問題呢!

  那麼父母師長可以怎麼幫助孩子克服焦慮呢?不妨試試下面幾個方法。

  首先,當然是從小就讓孩子有安全的依附關係。當孩子需要照顧者時,照顧者能很快敏感覺察,並了解滿足他的需要。也就是說,以孩子的需要來照顧孩子,而不是以自己的心情來回應孩子,或是不太理會孩子發出的信號。孩子慢慢就會學到照顧者是可以信任的、是他的安全堡壘,孩子便能以照顧者為中心,勇敢地向外界探索。

  其次,不妨多帶孩子出外走走,經常接觸不同的人與環境。比方,帶孩子去家裏附近的公園跟其他幼兒一起玩耍,讓幼兒逐漸熟悉其他幼兒及其家人,習慣與外界接觸,在有安全保壘的媽媽身邊,觀察、認識陌生的人事物,甚至進一步互動,慢慢的幼兒便能習慣接觸外人與新環境。這樣做能幫助孩子加速適應新環境的時間。

  此外,預告孩子要到新環境,讓孩子有心理準備。對孩子來說,不管去褓姆家、托育中心或幼兒園,都是陌生的新環境。如果能事先預告,比方運用繪本書讓孩子了解「他長大了,要上學了!」、「學校有很多好玩的玩具,還有老師跟同學。」,能幫助幼兒有轉換環境的心理準備,甚至期待上學呢!

  再者,照顧者可以先帶孩子到新環境熟悉人事物。如果父母決定送孩子去哪位褓姆家或哪所學校,可以先帶孩子去認識環境、老師及同學,熟悉一下作息。先待個半天,慢慢延長到一天。許多園所都有試讀的安排,如果父母時間可以配合,逐漸增加收托時間的安排,可以減緩孩子適應新環境的衝擊。

  第五點,父母離開時記得跟孩子說再見。有些父母怕孩子黏,就偷偷走掉,其實,看不到父母,孩子哭是正常的。媽媽不告而別,被孩子發現後,反而會哭的更慘、更焦慮,對媽媽產生不信任感,破壞了原本安全的依附關係,讓孩子黏的更緊。所以,記得跟孩子說再見,並明確告知孩子甚麼時候會回來接他。

  第六點,讓孩子帶着安撫物在身邊陪伴他,可以減少焦慮。爸媽可以讓幼兒帶着他的安撫物在身邊,可能是從小陪她入睡的填充玩具或是小被子,孩子有熟悉感、有安全感,彷如在家中,減少孩子的焦慮。這是個常見的好方法。

  接着是慎選園所老師或褓姆。父母別因為擔心幼兒的分離焦慮,就整天守着孩子,哪裏都不去。通常,幼兒在一歲半前便能發展出多重依附,能信任多位在他身邊的照顧者。重點是要與這些照顧者建立安全感。所以父母要慎選有口碑有愛心與專業的園所老師或褓姆。

  最後,園所老師或褓姆的關心照顧與安排。新生入園,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孩子不免有焦慮,所以都會特別的關心照顧,讓他與老師逐漸建立依附關係。而且,運用一些小點子,例如,讓孩子知道有她專屬的櫃子、碗筷、袋子、午睡時屬於他的地方,讓孩子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同時,也會安排大班或中班的哥哥姐姐來照顧新生,既讓大孩子學習照顧幼兒,也減輕老師分身乏術的困擾,而新生也有較成熟的同儕照料。當然,幼兒園本身有許多教學玩具與遊戲,這些都是能轉移孩子分離焦慮的活動。

  分離焦慮是幼兒階段常見的現象,大人不必因為擔心而不敢離開。其實,重點是選擇可信任的照顧者,幫助孩子建立多元的安全依附關係。上述的作法可以供父母師長參考。